发布时间:2021-03-09 09:16:35 中国交通新闻网
未来交通会是什么样?乘坐自动驾驶汽车,安全又舒心;城际通勤,剧没看完,广播到站;在北京早上下单,晚上就能吃到徐闻菠萝……这些场景的登录密码都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中。
作为我国第一个综合立体交通网中长期规划纲要,《规划纲要》自印发以来便备受关注,它与《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共同描绘出我国未来交通发展的宏伟蓝图,关乎我们每个人对未来交通的美好期许。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如何擘画蓝图第一笔尤为重要。本期《两会·先见》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畅谈如何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构建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好先行。
注重一体融合发展 实现系统效率最优
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提高流通效率,进而提高循环效率,关键是要填平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协同不够、融合不深、共享不足等低效率洼地,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实现系统效率最优。《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各种运输方式统筹融合发展,统筹综合交通通道规划建设,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规划建设,推动城市内外交通有效衔接。
“江苏从理念上着重体现立体集成、高效衔接,加强地上、地下、水上、空中各种运输方式的立体互联,加快构建海陆空立体发展的大通道、大枢纽、大网络,形成空间资源使用上的集成、叠加,强调交通基础设施与国土空间资源、生态环保要素等的立体融合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陆永泉介绍,江苏统筹谋划区域交通一体化衔接,实现由传统的“行政区独立发展”向“面向服务区域的统一供给”转变,提升与周边地区交通运输互联互通水平,促进运输方式之间合理分工、有效协作和一体化服务,打造“零距离换乘”的综合客运枢纽和“无缝隙衔接”的综合货运枢纽,实现“最后一公里”有序集散和高效配送。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交通运输厅厅长王爱和介绍,江西着力发展多层次、高效率交通出行方式,提升旅客出行服务水平。推动客运出行“一票制”,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客运服务,加强铁公水航及城市公交等出行方式间的有效衔接。
“江西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推动综合交通枢纽、高速公路服务区等智能化改造,鼓励‘互联网+城乡配送’和‘物联网+供应链管理’等业态的创新发展,推动交通运输与农业、旅游、商贸服务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王爱和说。
爬坡上坎的登云梯、悬崖之上的挂壁公路、上通下连的超长电梯……被称为“8D”魔幻城市的重庆,因为地形特色而造就的交通方式,一直为人惊叹和喜爱。在一体化融合发展上,重庆机场集团也一直在着力实现“空地”无缝衔接。
“2017年8月,与江北机场T3A航站楼一并投用的综合交通枢纽,就是一个集‘空铁陆轨’于一体的地面交通综合体,实现了旅客‘家门到舱门’的交通无缝衔接。我们还推出了‘空铁联运’服务,打造了重庆市内首座‘空铁联运’城市候机楼和全国首个机场火车站专属候车室,方便旅客联程中转。”全国人大代表,重庆机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谭平川介绍。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刘自明看来,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紧密融合发展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不同地区要根据不同的建设和运输条件,该空运的空运,该陆上运输的陆上运输,适合水运的就用水运方式。”刘自明认为,除了建设条件之外,还应当进行经济性能的对比分析,包括运输的安全性和服务的质量水平综合分析,根据这些分析结果结合实际选择相应的交通运输方式。
随着我国快递量的不断上升,多式联运可以构建全面及时的网络布局,使快递行业降本增效,极大拓宽快递行业的发展空间。但目前来看,发展邮政快递多式联运还存在一些痛点。
“其中之一是快递上高铁问题,主要表现在高铁场站设施与物流运输需求不配套,装备不匹配,货运专列数量不足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邮政局普遍服务司司长马旭林建议,在铁路站台新建改建及线路改造中考虑邮政快递生产作业需求,把装卸平台、运输通道、仓储设施等纳入改造建设规划。支持高铁货运专列、邮件快件货运车厢、封装容器、装卸及运输设备等技术装备研发,考虑设计与公路、航空联运的集装器具,提升高铁快递装备现代化水平。在具备条件的线路开行高铁货运专列,可选择京沪、京深、京广、沪深等重点线路培育高铁快递示范线,打造“高铁+快递”模式,实现合作共赢。
完善体制机制 提升管理服务能力
推进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统筹融合,还需要建立与之匹配的体制机制,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加强管理。
“为今后15年乃至30年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开好局、起好步,就要完善《规划纲要》实施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同,注重上下联动,推动各类交通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协同建设。”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先进认为,应建立《规划纲要》与各类各级规划衔接机制,构建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规划与交通规划协调机制,实现效益增长与风险可控的可持续发展投资机制。
王先进表示,综合立体交通建设要注重服务管理模式创新,聚焦“四个一流”,推进基础设施、装备、标准、信息与管理有机衔接,提高交通运输网动态运行管理服务智能化水平,构建运营管理和服务“一张网”。更加注重满足不同群体出行多样化、个性化要求,提升运输服务人性化、精细化水平,特别是健全老年人交通运输服务体系,满足老龄化社会交通需求。
上海轨道交通发达,2020年,上海共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18条,运营里程约729公里,完成客运量逾28亿人次,轨交运营里程、客运量均居全国第一。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服务工作,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光耀认为,一个城市的市域铁路网,与地铁网络、中运量网络、地面公交网络在规划建设上做到“多网融合”的同时,在运营管理方面应该努力做到“一网运营”。
俞光耀介绍,为了让上海的市域铁路网与地铁网络在运营管理方面做到协同协调、一网运营,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成立了专门的筹备机构——市域铁路运营筹备组,配备专门力量,参加上海市市域铁路规划设计及建设全过程的协调工作,全面做好市域铁路的运营介入、运营准备、新线接管等工作,为最终实现多网融合、一网运营做好充分准备。
开放共享科技资源 推进智慧交通发展
《规划纲要》提出,推进智慧发展,完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平台。
“提升智慧发展水平,加快既有设施智能化,应该构建新型研发管理体制与创新激励机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建议,重点支持中船、中远等船舶行业骨干企业加快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国家级技术中心建设。同时,船舶企业研发机构应弘扬创新文化,培育宽容失败、张扬个性的创新生态环境,摒弃技术研发过程中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做法。改革船舶企业现行科技管理体制与评价机制,注重项目产品研发、总结和积累,进一步扩大关键技术领域,实现关键技术产业化,为解决卡脖子问题提供政策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救捞工程船队副队长金锋结合自身工作建议,加快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建设,筑牢海上安全的最坚实防线。
“交通救捞经过多年发展,已在‘三位一体’综合救捞体系建设方面逐渐发展成熟,但在应急救捞快速处置、远洋深海极地救援能力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尤其要在我国海上能源战略通道、重要航道上增强救捞力量的部署,以便更好地贯彻落实打造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相关要求。”金锋说。
“江苏要进一步推动交通与其他行业一体融合,切实推进‘多规合一’落地,加强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跨行业部门信息的对接、交流与合作,共同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相应的数据共享机制,逐步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共用。”陆永泉介绍。
相关阅读
每日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