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5 09:42:21 浙江日报
近年来,湖州的内河水运,经历了从“运石子”到“运箱子”的转变,专业化的集装箱港口取代了粉尘飞扬的矿石码头,走出了一条水运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湖州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4.29万标箱,同比增长27.2%,其中出港12.26万标箱,进港12.03万标箱,继续位居全国同类型内河港首位。
有着千年水运历史的湖州,再次受到瞩目。
往事
船舶排队运石子 粗放增长埋隐忧
京杭运河、长湖申线、湖嘉申线、杭湖锡线、东宗线……流经湖州的航道上,每天都有数千艘货运船只南来北往。有一条船,从安吉出发,经长湖申线、頔塘运河汇入京杭大运河,最终通过长湖申线驶入黄浦江。船老大刘殿魁已经在这条航线上行驶了48年。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开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石子、黄沙、水泥等建材需求量急剧增长,给地处长三角中心腹地的湖州带来了市场。“当时湖州到处是石矿建筑材料,长湖申线岸边打几个桩就成了装卸货物的码头,航道上随处可见排队运石子的场景。”刘殿魁回忆道。
有了市场,个体经营运输船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他们一同见证着那个年代水运的繁荣。
2009年,湖州港首次跨入全国亿吨大港行列,2012年吞吐量达顶峰1.78亿吨。然而,亮眼的成绩单背后却有不少隐忧:一方面,小散码头运营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另一方面,有量无质的增长,带来了对资源、能源的过度索取。经年累月的矿石开采,让江南清丽之地蒙上了灰尘。船老大们都戏说“看黄河不用去黄河”。
湖州人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资源消耗型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更重要的是,当时湖州市正在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培育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提升金属新材、绿色家居、特色纺织等特色优势产业。产业的发展需要物流的升级。推动湖州内河港由粗放式向集约化、专业化转型被提上了日程。
2013年,湖州开始整治矿山及小散乱码头。次年,矿山开采总量便从2012年的近2亿吨下降到4505万吨。随后,湖州推进港口资源整合,拆除、淘汰700多座小散码头,先后建成安吉上港、长兴捷通、德清临杭物流园区、湖州南方物流等大型公用码头。“腾笼换鸟”腾出了一片天,湖州内河港完成了华丽转身。
因为矿山码头整治,正愁没货拉的刘殿魁将目光转向集装箱运输。安吉上港集装箱码头建成后,他拿出30万元启动资金,加入安吉川达船务公司,把散货船改装成了集装箱船。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他仍然清晰地记得,运输第一批集装箱货物的那天,他虽然忙活了很久十分疲惫,但心里美滋滋的。
转型
内河港“联姻”海港 贸易通达全世界
2016年开始,和刘殿魁一样,越来越多跑运输的船老大将目光转移到集装箱。
那一年,《浙江省海洋港口发展“十三五”规划》出炉,湖州港首次纳入浙江省海港集疏运网络体系;10月底,交通运输部批复同意湖州创建全国首个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同时湖州也被纳入了《浙江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实施方案》。
河海通达,给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作为“中国椅业之乡”,安吉是全国最大的办公椅生产出口基地。记者日前走进浙江恒林椅业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工人们正熟练地对办公椅进行最后的套缝套工序。这批办公椅和沙发将通过安吉上港码头运往上海港,最终销往英国。公司物流经理朱光辉估算了一下,这个订单的货要装200标箱,相比于走陆路,走水路可以节省近6万元物流成本。
水路单程运量大、运输成本低,家门口还能享受申报、检验检疫、通关等一条龙服务,在安吉,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选择走水路。今年上半年,安吉港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3.75万标箱,较去年同期增长18.6%。谈及原因,安吉上港国际港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伟坦言:“上海港的溢出效应是这些年安吉上港吞吐量一直保持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小港大港“联姻”,河海联运的实质是沿海大港与内河港口的深度合作。地处海上丝绸之路与长江经济带交汇点的上海港,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安吉,凭借与上海港资本、技术、业务等方面合作,如今已通达全球2700多个港口和地区,吸引了马士基、地中海、中远海运、中外运等25家船公司入驻。目前安吉县有400多家外贸企业与码头建立合作关系,其中300余家企业把生意做到了“一带一路”沿线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安吉港的示范效应,带动了其他县区纷纷学习。今年2月,浙江德泰港务有限公司(德清多功能港区的运营主体)与浙江省海港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内河公司签约,成为继安吉上港码头之后,又一个带动全市临港经济发展的主力成员。签约以来,港区集装箱业务量增长迅速,上半年共完成8.09万标箱,同比增长59.9%。
集装箱河海、江河联运是多式联运中重要的一环,也是物流发达国家采用最多的一种运输方式。而繁忙的集装箱物流背后,是湖州通达全球的外贸经济。目前,包括上海港、宁波舟山港、乍浦港、太仓港等在内,湖州与沿海沿江港口的集装箱航线已扩展到8条。
融合
跳出水运看水运 临港园区聚产业
眼下,湖州港虽然在逆境中仍保持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但对于后期走势,湖州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赵列克并不乐观。在他看来,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绿色水运,不能仅仅发展集装箱运输。而是需要跳出水运看水运,促进水运单一体系发展向水运、产业、城市“三位一体”转型,“助推综合交通、区域经济发展才是创建示范区的更高目标。”
通江达海的航道,为湖州临港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016年底成为全国首个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后,湖州就以铁公水综合物流园区为核心,以长湖申线、京杭运河临港产业发展为活力带,形成物流、产业、港口配套服务等紧密融合的五大港区,加快水运经济向港产城融合协调发展。
正如莱茵河孕育了德国多个现代化工业区一样,长75.1公里的长湖申线湖州段已串起了南浔木地板、吴兴特种钢材、长兴新型建材3个百亿临港产业集群。
而在京杭运河临港产业带上,物流园区发展正风生水起。投资27亿元的德清升华临杭物流园区,目前已有8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和60多家小微企业入驻。
“去年,园区钢材吞吐量达405万吨。泊位不够,二期已经在加紧建设中了,预计2019年底投入使用。”浙江德清升华临杭物流有限公司常务副总温加华介绍,园区围绕杭州都市圈及周边制造业打造“物流+商贸”模式的钢材及金属材料流通产业链外,未来还将在加工贸易业务等方面进行探索。
眼下,以德清临杭物流园、安吉上港物流园、长兴综合物流园为代表的临港园区已初步建成。同步形成的,还有以绿色家居、金属新材、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为代表的特色临港产业集聚区。
临港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打破了湖州港原来进出港不平衡的局面。记者注意到,去年湖州进出港比例已调整到43.4%比56.6%。“原来运载石子是重船出港空船返港,现在进港的化工品、钢铁等工业生产原料大幅增长。”赵列克表示,现代化的亿吨大港应该是前方有大型港口码头,后方有大型临港产业聚集。
从天空航拍,湖州内河航道一艘艘集装箱船往返江海大港间……水运、产业、城市一片繁荣景象。据测算,湖州临港经济对全市GDP贡献率已由2016年的19%增长至目前的22%。水运,在现代交通综合运输体系中优势将越来越明显。
观点
小河港 大启示
湖州虽然自古水运发达,但身处小内河港,在设施设备、资金技术、企业规模、发展空间等方面,远远落后于长江干线内河港口,与沿海港口相比差距更大。那么,处于这样的局限下,湖州该何去何从?
湖州围绕创建全国首个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的目标,通过不断创新,与城市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紧密结合,自觉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绿色港口建设融入宜居城市建设大局中,持续立项、组织有关临港产业发展规划、长湖申线生态廊道建设规划等课题研究。同时,推进集装箱河海联运,有力地推动矿山开采向新型制造业转型发展。
转型发展、创新驱动,是新形势下我国内河水运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湖州在智慧水运、绿色港口、水运运输结构、港产城一体化等方面全方位推进,小内河港口转型做出了大示范。
未来,湖州港可通过大融合来提升服务“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能力。首先,深化与沿海港口的融合,重点提升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扩大集装箱河海联运规模方面的合作水平。建设好公铁水综合交通枢纽,扩大铁水联运,扩大区域服务范围。其次,可深化与上海、苏州的合作,探索共同建设依托长湖申航道的生态走廊,在沿线特色小镇、临港科创园区、内河特色水运、智慧港航建设、船舶新能源供应设施建设、海事和安全应急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建。再者,可探索与上海、浙江自贸区和上海国际进口博览会的联动,依托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内河自由贸易区及湖州国际进口商品分销平台的可行性。
相关阅读
每日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