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3-26 14:29:28 第一物流网
3月26日消息,中国医药商业协会透露,由该协会建立的“涉药物流企业分类分级评估标准体系”,目前已发布《药品经营企业物流服务能力标准》和《涉药运输企业医药物流服务质量及能力评估标准》。并已完成了13家涉药物流企业的现场分类分级评估工作,其他试点企业的贯标评估工作正在陆续铺开,预计半年后有望被商务部作为行业标准发布。
如今,随着群众对医药消费要求的提高,以及互联网商务的从旁推动,医药行业实现了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医药物流的竞争也日趋于白热化,顺丰、京东、中国邮政、DHL等早已在不同程度上介入了药品配送领域。
而为了推动医药物流快速发展,国家则在2016年取消了从事第三方药品物流业务的行政审批事项,第三方物流符合标准即可进入医药配送。之后又多次发布政策,鼓励绿色医药物流的发展。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在2018年还明确表示,要引导邮政、快递企业加快发展冷链、医药等高附加值业务。
据了解,随着行业发展保持持续增长,预计到2020年,中国医药物流总额将达到3.8万亿元。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医药供应链分会秘书长朱建云透露,我国整个医药物流市场保守估计在1000亿元以上,其中56%是运输部分,这也意味着物流运输占了医药物流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于是,在政策推动和万亿级市场规模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始参与进来。
不过由于医药物流的特殊性,众社会物流企业在该领域中也将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和传统医药经营企业相比,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药品专业知识以及专业人才配置,对医药行业储运的特殊要求、质量意识的理解也并不深刻。从而对药品运输途中的规范性和安全性难以保障,导致医药运输过程中存在较大风险。此外,就医药运输中关键的冷链手段而言,也仍存在成本过高、技术水平不完善等痛点。
朱建云也表示,在医药物流方面,现有的法规监管和行业标准相对薄弱。涉药运输方面参与者众多,他们的专业能力包括涉药运输过程管理的可控性、可保障性、可追溯性以及安全性都没有统一的标准,运输过程转包再转包的过程中,有不可预知和难以控制的风险。
物流标准的不统一已成为制约医药物流长远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医药运输行业管理亟需建立一个完善的标准体系。实际上,国家的系列医改、医药流通监管政策也在频频强调医药物流过程的质量安全问题。
去年5月,《医药产品冷链物流温控设施、设备验证性能确认技术规范》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整个标准涵盖了冷库、运输、冷藏车、运输车等四方面的运输标准。此次发布的两份标准则有利于确保医药物流供应链战略落地,也为商务部行业标准的正式发布奠定了实践基础。
相关阅读
每日 推荐
- 工信部:截至今年11月,已举办近700场中小企业撮合对接会
- 海关总署:将持续深化跨境电商综合改革,助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
- 前三季度我国冷链物流总额6.4万亿元 同比增长4.2%
- 福佑卡车启动第三期“叁餐计划”,为公路货运注入善行力量
- 今年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运输货物突破80万标箱
- 铁路首运锂电池,物流迎来新篇章
- 湖北出台18条措施加快数字人才培育
- 中国航运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以高质量发展服务全球供应链稳定畅通
- 豪华重卡新王者!欧曼银河7驾驶舱再升级 科技智能与舒适安全完美融合
- 跨境运输新征程 | 中国潍坊——俄罗斯莫斯科TIR国际公路运输线路发车仪式圆满落幕
- 十城入选首批“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