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专访国家邮政局局长,重点说了三件事
发布时间:2018-01-12 10:15:59 新华社

五年来,我国快递业务量从57亿件增长到401亿件,连续四年稳居世界第一。作为世界第一快递大国,如何实现从“量”的提升到“质”的飞跃?在8日召开的全国邮政管理工作会议上,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最明显的成效是服务民生
“邮政业高速发展,最明显的成效是服务民生。”马军胜说。
2017年,我国邮政业完成业务总量9765亿元,快递业务量平均1天1.1亿件,同比增速都在30%左右。在这样的量级和增速下,邮政普遍服务和快递服务满意度仍然保持平稳,消费者申诉处理满意率达到98.2%。
据统计,全国建制村直接通邮率达到96%,21个省份基本实现建制村直接通邮。邮政包裹在城市实现了按址投递、乡镇5公斤以下包裹按址投递、行政村投递到村邮站,投递时效显著提升;快递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短短四年间,我国快递服务网点乡镇覆盖率提高到87%。
马军胜说,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寄递服务均等化,解决边远地区用邮难,便利农村生活,提高边境、海岛等地区乡镇局所营业服务达标率。2018年目标新增直接通邮建制村1万个以上,通邮率提高到98%。
“邮政、快递企业已经成为助力农村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马军胜说。
五年来,邮政快递业带动全国农村地区农副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超过6000亿元。行业年均服务人次突破1000亿,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00万个以上,支撑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5万亿元。
马军胜介绍,2018年要推广“邮政、快递+农村电商+农特产品+农户”产业脱贫模式,融入国家大扶贫格局。打造邮政服务和“快递下乡”升级版,发挥连通城乡的优势,支撑农村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
补短板擦亮中国寄递名片
“对标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现代邮政业目标,我们必须解决末端、国际、绿色、安全等短板弱项。”马军胜说。
“不着地、不抛件、不摆地摊”。马军胜提出,要适应城市治理新要求,大力发展第三方和智能终端服务体系,实现社会化、集约化、智能化、规范化。
据国家邮政局统计,目前全国累计建成邮政便民服务站36.7万个、快递公共投递服务站3.15万个、智能快件箱20.6万组,通过快件箱投递的比率提升到7%。2017年,全国2697所高校实现快递入校园服务。55个城市制定了快递电动三轮车便利通行政策。
“加而不盟,连而不锁”,近年来暴露的一些快递市场乱象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马军胜表示,要进一步落实快递企业总部对安全、质量、稳定的主体责任,实施“寄递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擦亮中国寄递名片。开展质量、过程、设备的对标监管,建立量化评估和社会公示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对市场乱象不姑息、零容忍。
马军胜表示,根据“绿色邮政”行动计划,到2020年实现可降解绿色包装材料应用比例达到50%,大幅提升新能源车辆使用率。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我国快递业对世界增长贡献率超过50%。”马军胜说,要瞄准国际标准,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不断增强适应力、创新力和竞争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当前,我国邮政企业寄递服务供给侧改革成效明显。邮政快递业服务制造业、现代农业、跨境电商能力不断增强,快递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示范项目已达301个,支撑制造业产值2375亿元。
“即时递送、代收代投等新业态为城市寄递服务提供了有益补充。”马军胜说,要积极拓展冷链、医药递送等高附加值业务,推出大包裹、快运、云仓、供应链解决方案等新产品,推动快递企业加快向综合寄递物流服务商转型。
在加快培育新动能方面,马军胜提出三个“聚焦”:聚焦商业流通新趋势,深化与线上线下各类渠道的协同,培育中高端消费的新动能;聚焦服务现代农业,培育生鲜冷链的新动能;聚焦服务制造强国,嵌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现代供应链的新动能。
马军胜表示,未来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形成面向全球的服务网络。推动提高邮件互换局和快件监管中心效能,畅通邮件快件跨境绿色通道建设。
相关阅读
每日 推荐
-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主持召开座谈会 就“十五五”时期扩大有效投资听取民营企业意见建议
- 金秋启航势正劲——9月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观察
- 李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的决定》
- 62个上榜!首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主体名单公布
- “互联网+AI+物流”深度融合,双汇物流打造行业领先冷链物流平台
-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报告(2024)》发布
- 交通强国指数发布 我国在全球主要国家中排名升至第五位
- 第三批高速公路服务区“司机之家”完成标准化规范化改造提升(附名单)
- 福建省大力推动制造业物流业供需对接降低物流成本
- 海口空港签约对外合作 推动海南自贸港货通全球
- 全国首部水上低空物流“交规”今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