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企业案例 > 正文

中远海运物流有限公司:港航通内贸港口数字化服务平台

发布时间:2021-06-30 08:48:17 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1应用企业简介

中远海运物流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由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中海集团物流有限公司和中海船务代理有限公司重组整合而成,于2016年12月21日正式挂牌运营。2017年9月18日,中国外轮理货总公司整合并入中远海运物流有限公司。

中远海运物流是居中国市场领先地位的国际化物流企业,在项目物流、工程物流、综合货运、仓储物流、船舶代理、供应链管理、理货检验等业务领域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全程物流解决方案。

中远海运物流在中国境内30个省、市、自治区及海外1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在全球范围内拥有500多个销售和服务网点,形成了遍及中国、辐射全球的服务网络系统。

2主要问题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和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减轻企业负担的总体要求,交通运输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坚持标本兼治,促进港口物流降本增效。一是深化港口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交通运输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制修订《港口收费计费办法》,放开了竞争服务性收费,降低了收费标准,减少了收费项目,从45项大幅精简合并到17项,督促港口企业严格执行收费政策,规范收费行为。二是清理规范水上涉企收费:建立实施了港口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和公示制度,清理规范水上涉企收费工作成效显著,取消了船舶港务费等8项水上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规范了港口经营服务性收费,督促班轮公司调减了涉及码头作业的海运附加费。

2016年5月9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推进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重要讲话。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不断提高政府效能。2017年4月以来,发改委会同交通运输部加强了港口收费监管和反垄断执法调查,2017年11月,发改委发布港口反垄断调查情况,要求39个港口自查。反垄断部门要求相关港口立即进行全面整改。

基于以上背景,2018年10月,神华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全面放开了黄骅港船舶服务市场。市场的开放,直接导致短期内涌入大量服务参与方,从而使港口服务、管控压力陡增。由于在原有相对封闭模式下运行多年的港区船舶服务、管控模式,其本身已亟待优化改进,再加上较大的新增压力,使得新旧矛盾更加突出,所以无论对于多年从事港口服务的中远海运物流有限公司,还是神华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都面临着更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如下:

1.业务繁杂导致的港口注意力分散:港口希望更多聚焦于内部操作升级,但由于其参与的服务、管理内容繁杂,头绪较多,难免造成注意力分散,无法集中对以上业务进行统一、标准化的应对及处理。市场准入的放开使问题进一步加剧。

2.港口周边业务管控能力不足:港口希望管控周边服务,增加服务种类,提升服务质量及效率,加强服务管控,但是一方面专业性有待继续优化,另一方面人力资源有限,且配套设施有待建设完善。市场放开后,大量供应商的涌入,使得港口的服务及管控压力陡增,迫切需要通过有效途径予以解决。

3.港口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压力增大: 物流行业急需运用新思维、新动能、新模式进行战略性的组织、业务、流程重构和再造,实现由点到链的转型升级。具体到中远海运物流下属黄骅港中远海运物流,随着国家船代业务的开放及河北省发展黄骅港的思路调整,其在港内矿石、煤炭等货物的代理业中所取得优势地位面临挑战,代理行业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4.港口业务各方信息沟通不畅:对于船东、船方,其生产作业需对接港口、生活需求需对接供应商、在港业务需对接代理。各服务提供方只关注自己的业务,信息各自封闭,被服务方难以获得优质的服务信息,服务方与被服务方不易形成有效顺畅的沟通。

3信息化进程

3.1项目概述

“港航通内贸港口数字化服务平台”以国家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的反垄断政策为指导,以中远海运物流有限公司运用新思维、新动能、新模式进行转型升级为要求,以港口服务创新模式为驱动,通过提供包括报港全流程服务、在线支付及结算、客商服务及管控、门禁及车辆管理、评价体系、移动应用、消息推送、可视化、统计分析、个性化服务等核心功能,搭建集移动端和PC端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智能港口综合港航通内贸港口数字化服务平台。

平台的建设及应用,可实现港口及周边服务管理流程标准化、服务提供过程透明化、服务结算支付便捷化、服务执行过程可监控、服务提供结果可评价等核心目标。从而使港区管理秩序、对外服务质量、客商管控能力得以持续优化,进一步促进港口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本项目力求打造一个互联网方式的包括船东、船方、港口、代理、供应商、货主等内外部用户所共同参与的数字化共享服务平台,实现港口周边服务转型,并以此为依托逐步将物流行业全链条服务布局进行落地,实现由点到链、由链到网的转型升级,形成合作共赢的港口生态环境。

3.2项目目的

以构建港口数字生态体系为目标,坚持“网络加持,港口物联”的先进理念,统一操作平台,统一信息入口,统一数据标准,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数据链集中共享、物流链高效协同、业务链便捷透明”,使港口相关业务可见、可查、可控、可管、可预见,形成一个完整的运转体系,实现货畅其流、人畅其行、物尽其用,安全高效。将分散、沉淀的数据变得集中和流动,为后续大数据分析与迭代服务升级夯实基础,主要包括如下目标:

(1) 提升港口物流效能:聚焦港口服务转型,提升港航整体运转效率,加快物流速度,提高港口吞吐能力。

(2)减少船舶时间滞留:将在线报港、服务委办、港航调度、码头作业、企业排程联动,压缩船只滞港时间。

(3)实现各方精细管理:船东、代理、在港服务商、货主、港方实现数据互通,预知服务委办、生产作业细节,使时间更精准。

(4)提升港口监管能力: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全方位跟踪定位供应商、代理、监装等车辆在港行为。

(5)促进在港服务的公平竞争:通过建立指标评价体系,指标监控模型,即时处理服务评价与用户反馈,逐步淘汰不合格供应商,实现港口服务商素质的持续提升。

(6)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对外实时发布数据,公开透明。实现业务操作电子化,业务互动便捷化。

(7)实现各关键业务节点数据的留痕:针对于港口服务全流程中涉及的报港、使费、船舶动态、实时装船记录、结算、评价、服务委办、客商行为等关键业务数据,可实现全部记录留痕,并逐步实现按灵活的业务规则进行抽取与处理,为后续数据分析与决策打下基础。

(8)实现数据资产的积累:以平台作为枢纽,不断提升各类业务运行数据的集中度,实现业务运行数据的持续积累与沉淀,夯实大数据分析与迭代服务升级的基础。

3.3项目实施

“中远海运物流有限公司-港航通内贸港口数字化服务平台”的建设落地,将全面满足黄骅港内贸船代业务线上运作、港口门禁管控和供应商管理等需求,能够为港口、船东、船方、船代、货主、最终用户、监装、其他供应商等各类用户提供信息查询、作业操作、费用结算、可视化展示、监控预警、智能分析等全方面综合服务。

在管控应用层面:该平台将全面支撑内贸船代业务和商务结算的监控、管理、流程优化、数据统计分析。建设移动服务平台、决策分析平台。

在业务应用层面:该平台的建设内容将支撑黄骅港内贸船代报港业务及费用结算的信息化管理,其覆盖范围包括报港业务管理、商务结算、供应商管理、门禁管理、评价管理、统计分析、业务监控、接口交互等。

在技术层面:搭建内贸船代服务信息平台的运行环境和网络体系,落实网络安全工作,并完成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研发、系统测试、系统培训、试运行和实施上线。

项目实施分四个阶段进行,具体如下:

(1)第一阶段:实现报港全流程操作主体功能及相关辅助功能,包括抵港前作业、在港作业、离港作业、费规发布、预收款缴纳确认管理、装船作业可视化等相关功能,对应数据接口,以及平台基础功能。

(2)第二阶段:实现船方、船东、代理、供应商准入、对应车辆门禁申请管理、在线结算、部分统计分析、内容发布、对外门户、对应数据接口等相关功能。

(3)第三阶段:实现移动端车辆导航与轨迹监控提醒、PC移动端在港车辆及地图展示、PC移动端港口咨询、PC移动端网站信息发布及展示,

监装用户货主准入及门禁管理、指标评价体系、客商行为监控、PC移动端问卷及评价等功能,并进一步充实报表统计分析功能。

(4)项目未来的发展阶段:目前,港航通内贸港口数字化服务平台首先仍立足于黄骅港需求进行建设及深化应用,但是基于构建内贸港口数字化服务生态圈的建设目标,并考虑到类似港口业务的相似性,以及平台本身对不同港口业务差异性的适应能力。后续,该平台将密切结合实际,按规划思路逐步向其他港口拓展,同时,向供应链的上下游延伸。最终,港航通内贸港口数字化服务平台将通过数字化手段,并以信息互联为基础,不断推进物流企业与港口的紧密合作,使内贸港口数字化服务生态圈的构想逐步落地。

3.4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困难、问题及解决措施

(1)如何形成可被各方认可的平台建设理念及运行模式:由于平台需融合船东、代理、在港服务商、货主、港方、物流企业等核心用户,其中既有纯服务提供方,也有兼具管理及服务职能的港方,同时还涉及货主、船方、船东、终端用户等被服务方,各方诉求各异,所以如何找到可被各方认可的平台建设理念以及运行模式是项目建设需要面对的根本性问题。对于该问题,一方面需要结合国家政策、市场环境、前沿技术、行业理念,以创新性的思维进行前期设计规划。另一方面,需要在项目建设以及或许持续演进过程中,密切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尤其是对于具体的业务运行流程、管控方式等更需要进行持续改进。

(2)如何满足多港口通用性及不同港口个性化要求:由于平台后续进行多港口推广的要求,在平台建设之初就应充分考虑到多港口应用下的通用业务需求及个性化需求实现间的矛盾平衡。针对此问题,需在权限划分、业务建模、通用功能与个性化开发实现应对、微服务切分等诸多方面实现平台的灵活性与可塑性。

(3)如何与港口其他相关系统实现无缝对接:由于平台需与港口其他相关系统实现数据互通与共享,所以需要针对不同的系统进行接口对接。对于该问题,需针对不同的系统进行具体的设计及开发,尽量做到接口标准及数据规范的统一。但由于各系统的差异性,该问题目前更多地还是需要通过个性化开发方式解决。

(4)如何保证平台后续演进发展的可持续性及可扩展性,并有效解决用户需求的变化性与不确定性:由于平台需实现多港口、多租户、多业态的业务应用支持,且需按照国家政策要求、行业要求、市场发展的变化进行不断演进。所以如何保证平台后续演进发展的可持续性及可扩展性是平台建设的关键性问题。针对该问题,首先在技术架构上采用微服务架构作为底层支撑,同时基于统一数据中台、业务中台模式进行构建。另外,在业务功能层面,基于业务抽象设计思路,逐步纳入通过灵活配置进行应用构建的基础组件,不断提高平台的可塑性及灵活性。

(5)如何有效实现数据资产的积累并充分发掘其中的价值:为实现通过平台进行数据积累沉淀的目标,首先应在运行模式、服务理念、业务功能设计等方面,能够尽量适应港口服务业态的各种通用及个性化要求,不断提升用户体验,使平台从“能用”持续向“好用”、“爱用”方向优化改进,以便吸引更多的用户使用平台。另外,更重要的一点,还需要在各物流服务链条的点与面上努力整合各港口、代理、服务商、船东、货主等各方面的资源,使之通过平台落地并相互融合,从而不断丰富完善平台的生态环境,使之能够作为枢纽,持续提升各类业务运行数据的集中度。对于沉淀于平台的数据,即可采用传统的抽取分析手段,也需逐步纳入先进的AI技术,对数据进行清洗、分析、并实现有效预测,以便使其价值得到更为有效的体现。以上的难点一方面在于有效的资源整合,另外一方面在于如何逐步在实践中找到可行的数据清洗、分析方法论与具体算法,这需要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

4效益分析及评估

4.1 部分可量化的效益分析说明:

(1)节省船舶在泊时间

1)依据到车,场存,煤种数据,结合泊位数据,预计本航次的配载配货情况。

2)依据不同泊位等级的泊位数据,结合到车,场存,煤种数据,预计本航次的配载配货情况。

3)依据泊位装船机效率数据,可提前估算作业时间,有利于合理安排后续作业。

4)不同船舶,排水路径设计不同,排水功率不同,排水效率不同,根据该类数据,动态应对,保持一定的吃水差,可以提高效率。

5)根据进港动态,天气情况,数据, 统筹安排提前排水,可以节省在泊作业周期。

说明:以上业务场景如都能以相对准确的数据获取及预测能力,达到合理范围,预计在泊时间将在现有平均20小时基础上,节省2至5小时

(2)减少在港服务车辆

港口现有生活物资采购类供应商将近150多家,每家供应商至少有一辆不受限制的长期进港备案车辆。如再加上船东、船代、监装、危化品供应商备案车辆以及船方临时进港车辆,每天会有大量外部车辆在港区运行,极易造成安全隐患。平台上线后,船东、监装、生活物资供应商车辆、危化品供应商车辆、船方临时车辆必须由在港船舶的船方或委托监装方发起委办申请并由平台通过自动或人工方式确认后才能进港,对于车辆进港时间及行为都有详细的要求与监控,这种运行模式一般能减少50%以上的原有外部进港车辆。在较好满足被服务方的需求的前提下,明显提升了港内行车及生产作业安全系数。

(3)提高报港工作效率

平台上线后,代理可直接在港外通过互联网报港,不必再申请驱车到客服窗口进行报港,并且港口客服也可直接通过互联网远程审批。以上模式,一般可使报港时间缩短1至2小时左右。

(4)人力节省,管理优化

由于平台的使用,可使报港、使费结算、日常报表统计、进港通知发布、车辆进港确认、以及日常审批等工作节省一到两名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投入。被节省出来的人力资源可被投入到诸如客商日常评价、行为管控、流程优化等更具价值的工作中,从而达到管理提升的要求。

(5)提高船方采购效率

平台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在港服务市场内的信息透明与交互。船方或船东可快速定位到优质的代理或供应商,并实现快速的在线服务委办及相应服务提供,一般可节省50%左右的寻源采购时间。尤其对于不熟悉港口情况的新到港船舶,其效率提升更加明显。

下面主要从安全管控及降本增效两个方面对各方带来的效益分析如下:

4.2 对于港方的效益分析

(1)安全管控方面

1)借助港区闸口智能化管理,提升港口安全保障水平

对外服务平台与港口内部门禁管理系统互联,实现人员车辆的智能管控。再辅助GPS等技术,可实现出入车辆电子围栏监控、路线监控、路线导航等功能,从而可提高港口车辆管控能力,提升安全保障水平。

2)借助港区车辆调度智能化管理,提升港口安全保障水平

对外服务平台与港口内部门禁管理系统互联,结合生产业务要求及对外服务要求,合理制定车辆进出港时间、策略,保证港区生产运行的有序进行。后续可结合大数据及AI技术实现智能调度。

3)通过加强代理、供应商管控能力,提升港口安全保障水平

通过平台供应商、代理管理模块,将事前规避,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等管理手段在平台中落地,实现代理及供应商的有效管理,缓解港口管控压力,保证正常的港区生产安全及作业秩序。

4)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价考核体系,提升港口安全保障水平

闸口门禁管控、车俩管控、供应商代理行为管控等的评价管理,最终会通过平台指标评价体系,及与之对应的平台功能进行落地,实现量化、高效的安全管控目标。

(2)从降本增效角度分析

1)服务交易平台化

通过平台实现一站式的线上全流程服务交易,如生活物资采购、物料备件采购、加水加油、代理费支付,港使费缴纳等。有利于船方、船东、货主等获得更高效的业务处理手段,减少业务处理成本,有利于港口对外服务质量的提升。

2)在线支付、结算全面化

通过平台实现在线结算及支付业务,并与内部财务管控系统集成,一方面有利于减少港方财务业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可节省代理、货主、船东的结算工作成本,其交易数据沉淀也是后续港方统计分析,及智能预测的前提。

3)客户、代理、供应商管控统一化

通过对外服务平台,实现外部客户、代理、供应商的统一管控,规范港区环境,减少港口管理成本、运营压力。

4)内外信息一体化

对外服务平台与港口内网系统实现内外网打通,信息共享,实现信息发布、跟踪、分析等的一体化运行,如:港方通过对外服务平台发布费规、限封航信息、船舶在港信息,服务评价信息供船东、船方、货主参考;代理、供应商发布服务产品信息;港使费、代理费、交易信息可供港方业务分析;内部装船作业信息可供船东船方货主参考等;以上业务数据的获取、积累、梳理,是港方大数据及AI技术应用,实现智能化决策管理的重要前提。

5)网上审批全程化

通过平台实现外部报港与内部管控,及后续业务的全流程管理,有利于各相关方工作的提质增效。

6)以内外信息一体化为前提,统筹安排,提升码头装卸效率

●到车,场存,煤种数据:依据到车,场存,煤种数据,结合泊位数据,预测本航次的配载配货情况。

●泊位等级在泊数据:依据不同泊位等级的泊位数据,结合到车,场存,煤种数据,预计本航次的配载配货情况。

●装船机效率数据:依据泊位装船机效率数据,可提前估算作业时间,有利于合理安排后续作业。

●排水泵功率效率数据:不同船舶,排水路径设计不同,排水功率不同,排水效率不同,根据该类数据,动态应对,保持一定的吃水差,可以提高效率。

●进港动态天气数据:根据进港动态,天气情况,数据, 统筹安排提前排水,可以节省在泊作业周期。

7)客户服务优质化

借助平台的运行,提供完善的在线服务手段,可不断提高港方务质量,优化用户体验。如:为船东、船方、货主提供的消息订阅及信息推送、可视化、电子支付、进港导航、在线结算、服务采购成本分析等功能。

8)业务办理综合化

打造一站式的综合对外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港口服务水平及运行效率,扩展港方对外服务链条。

9)船舶调度智能化

平台可根据历史数据的积累,实现船舶调度策略的辅助预测及制定。

10)物流跟踪可视化,消息推送自动化

船东、供应商、货主等可通过:船舶动态可视化,装船作业可视化及时了解作业进度等信息。可借助消息推送功能,及时了解其他相关业务信息,从而提高整体业务运行效率。

4.3对于船东的效益分析

(1)安全管控方面

严格的门禁管理,供应商在港行为管理,更加准确合理的进出港车辆调度管理, 对于每个船东的所属船舶都能得到统一、有效的安全管控。

(2)从降本增效角度分析

1)报港数据可通过网络在线提交,可提高报港业务的操作灵活度,节省进港现场办理报港业务的时间,提高报港及时性,提高了工作效率。报港业务数据的积累,可为后续统计分析,智能化预测及运行提供基础。

2)通过平台实现预收款、代理费在线缴纳,港使费在线结算,可节省线下办理业务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支付及结算数据的积累,可为后续统计分析,智能化预测及运行提供基础。

3)通过对到车、场存、煤种数据,泊位等级、在泊数据,装船机效率数据,排水泵功率效率数据等的积累分析,可提前预测报港船舶的配载数据,预测作业时间、保持合理的吃水差,统筹安排排水时间等,从而提高作业效率,缩短在泊作业时间,减少船东在港作业成本。

4)通过可视化及消息推送功能,使得船东可以及时掌握装船作业动态,船舶动态,从而可以对后续工作提前做好准备,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

5)平台可为船东提供:船方在港作业期间所发生的费用清单,从而使船东在该类业务中的精细化管理成为可能,有利于船东的降本增效。

4.4对于船方的效益分析

(1)安全管控方面

1.严格的门禁管理,供应商在港行为管理,更加准确合理的进出港车辆调度管理, 对于每艘在港船舶,都能得到统一、有效的安全管控。

(3)降本增效方面

1)报港数据可通过网络在线提交,可提高报港业务的操作灵活度,可节省船方抵锚等待时间;另外,诸如配载、排水、水尺等数据也可通过平台灵活高效地提交港方;从而提高了整体在港作业效率。

2)通过平台逐步实现供应商产品及服务采购的在线缴纳、在线结算,可节省线下办理业务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支付及结算数据的积累,可为后续统计分析,智能化预测及运行提供基础。

3)通过对到车、场存、煤种数据,泊位等级、在泊数据,装船机效率数据,排水泵功率效率数据等的积累分析,可提前预测报港船舶的配载数据,预测作业时间、保持合理的吃水差,统筹安排排水时间等,从而提高作业效率,缩短在泊作业时间,减少船方在港作业成本。

4)通过可视化及消息推送功能,使得船方也可以及时掌握装船作业动态,船舶动态,从而可以对后续工作提前做好准备,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

5)通过平台的叫车、加水、清污、生活物资采购等在线服务,可为船方提供统一、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

4.5对于货主的效益分析

(1)安全管控方面

严格的门禁管理,代理、供应商在港行为管理,更加准确合理的进出港车辆调度管理, 对于承运货主货物的每艘在港船舶,都能得到统一、有效的安全管控。

(2)降本增效方面

1)报港数据可通过网络在线提交,可提高报港业务的操作灵活度,从而提高了承运货主货物的每艘在港船舶的整体在港作业效率。

2)后续可以考虑将货主对应费用的线缴纳、在线结算,可节省线下办理业务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支付及结算数据的积累,可为后续统计分析,智能化预测及运行提供基础。

3)通过对到车、场存、煤种数据,泊位等级、在泊数据,装船机效率数据,排水泵功率效率数据等的积累分析,可提前预测报港船舶的配载数据,预测作业时间、保持合理的吃水差,统筹安排排水时间等,从而提高作业效率,缩短在泊作业时间,减少承运货主货物的每艘在港船舶的作业成本。

4)通过可视化及消息推送功能,使得货主可以及时掌握装船作业动态,船舶动态,从而可以对后续工作提前做好准备,提高货主工作效率。

5)通过提前将水尺报告等信息及时发送至下一港,可为货主检验货物品质、装船货量等信息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手段。

4.6对于代理的效益分析

(1)安全管控方面

严格的门禁管理,代理、供应商在港行为管理,更加准确合理的进出港车辆调度管理, 可为代理车辆及人员进出港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

(2)降本增效方面

1)报港数据可通过网络在线提交,可提高报港业务的操作灵活度,节省进港现场办理报港业务的时间,提高代理报港及时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2)代理通过平台实现预收款在线缴纳,港使费、代理费在线结算,可节省线下办理业务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3)通过对到车、场存、煤种数据,泊位等级、在泊数据,装船机效率数据,排水泵功率效率数据等的积累分析,可提前预测报港船舶的配载数据,预测作业时间、保持合理的吃水差,统筹安排排水时间等,从而提高作业效率,缩短在泊作业时间,使代理为船东、船方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成为可能。

4)通过可视化及消息推送功能,使得代理可以及时掌握装船作业动态,船舶动态,从而可以对后续工作提前做好准备,为船东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5)自动化的门禁管理服务、车辆调配服务,可提升代理进出港口的工作效率,节省成本。

6)在船舶作业完成后,通过将相关信息提前发送至下一港代理,可为下一港代理提供有效的客户动态,并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从而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4.7对于供应商的效益分析

(1)安全管控方面

严格的门禁管理,供应商在港行为管理,更加准确合理的进出港车辆调度管理, 可为供应商车辆及人员进出港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

(3)降本增效方面

1)供应商可在线发布服务产品信息并进行交易,为供应商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销售手段。

2)供应商通过平台实现产品及服务费用的在线结算,可节省线下办理业务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3)自动化的门禁管理服务、车辆调配服务,可提升供应商进出港口的工作效率,节省成本。

4)规范化的供应准入管理、评价体系,以及透明高效的在线交易管理,可持续净化市场环境,去伪存真,使真正优质的供应商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说明:以上功能需充分考虑移动端应用的可能,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及平台价值。

4.8有效应对疫情影响特别说明

在本次疫情期间,通过平台的使用,成功实现了代理无接触报港,港方无接触审批,从而在较大程度上避免了疫情造成的人员接触风险。同时,便捷报港带来的效率提升也基本未受疫情影响。

5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主要体会、经验教训、推广意义

5.1港航通内贸港口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几点体会与经验教训如下:

(1)顶层设计:由于平台涉及到船东、代理、在港服务商、货主、港方等各类核心用户,各方诉求不尽相同。且平台的建设还需顺应国家政策、行业转型升级等诸多要求。所以首先需要以符合国家及市场发展趋势、适应各方需求、具有前瞻性、先进性的创新理念与模式作为平台的建设指导。

(2)密切结合实际,满足各方诉求,打造数据、服务生态:虽然港口服务业务大体类似,但具体到不同港口,对于各方企业性质、主营业务特点、人员素质、管控要求、市场环境、以及用户诉求的变化性及不确定性等诸多因素所造成的差异,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都必须予以充分调研、分析并应对落地。以便努力打造一个既满足整体港口数据、服务生态,又能较好平衡各方个性化要求的港航通内贸港口数字化服务平台。在这一点上,目前仍有不足之处,需要持续优化。

(3)需积极采用前沿技术应对平台发展:考虑到平台现实建设以及后续多港口应用的持续性与可扩展性要求,平台采用微服务架构,并基于统一的大数据中台、业务中台设计理念进行设计与建设。随着沉淀的数据变得集中和流动,在后续大数据分析应用中还需采用大数据及AI等技术进行具体功能的落地。

(4)采用敏捷方式进行实施开发:采用敏捷迭代的开发模式,以快速灵活的方式实现快速开发,通过多次迭代固化功能需求。

5.2港航通内贸港口数字化服务平台的推广意义:

港航通内贸港口数字化服务上线运行一段时间以来,船东货主等被服务方欣喜感受到了平台带来的便利:黄骅港港口业务处理愈发高效与细致,与港方、代理方、在港服务商的沟通更加便捷和透明,优质的靠港体验给他们带来的家的感觉。由于港航通内贸港口数字化服务首先是按照港口服务业态通用业务模式进行设计,同时兼具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所以其在黄骅港的成功落地同样也适用于其他相关港口。未来,港航通内贸港口数字化服务将以信息互联为基础,以开放共享为手段,以共建共赢为导向,努力实现多港口扩展。推动物流与港口的紧密合作,推动物流行业全链条服务布局,实现由点到链的转型升级,并助力港口服务在数字化时代的全面升级。

6改进方案、设想及对物流信息化的建议

为实现港航通内贸港口数字化服务平台在黄骅港的深化应用,以及后续在相关港口推广的目标。建议系统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完善:

1.进一步细化港航通内贸港口数字化服务平台在黄骅港应用的深度及广度,并持续提升用户体验,使之成为该平台应用的良好示范。

2.基于港航通内贸港口数字化服务平台在黄骅港的实际应用,并结合后续多港口推广目标实现的具体要求,对平台底层组件进行新增与完善。具体包括基于微服务架构下的:可配置化的灵活业务建模组件、多港口层级多租户组织架构支持、最小颗粒度细分的操作权限及数据权限支持、微服务化的工作流引擎支持、可灵活配置的计算组件支持(港使费、代理费、潮汐计算)、即时监控组件支持、配置化的问卷及满意度评价支持等。

3.大数据及AI技术应用:尝试创新应用高级自动化技术,如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拓展升级平台应用场景。结合大数据和认知技术,逐步向全流程智能化扩展,作为底层管理技术之一辅助数字化运营,即时获取业务绩效表现和洞察建议,辅助管理决策。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