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论文荟萃 > 正文

“互联网+产业+金融”模式下供应链金融热的冷思考

发布时间:2016-11-28 09:21:40 微天下

近两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正在发生深度的跨界融合,具备“大数据”优势的电商、零售企业纷纷布局谋篇,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正在成为交锋的新战场。尤其是在近期国家出台政策规范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的背景下,亟需有互联网全产业链布局能力的企业来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一站式便捷、安全的服务平台。

也就是说,在“互联网+”引发企业商业模式变革的同时,通过“金融+”实现产业链价值最大化成为了新的潮流。在“金融+”过程中,不同企业的不同商业模式,也决定了其各自金融模式的差异性:互联网企业发力互联网金融,O2O企业则选择O2O金融,业务布局明显不同。

在电商领域,阿里金融的出现成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代表。作为不介入商品价值的利益分配、只收取服务费的纯平台模式,阿里巴巴建立了“平台、金融、数据”的金融格局,实现以支付业务为依托,打通供应链金融的产业模式。先后创立阿里小贷、网商银行,为小微企业个体消费者和个体创业者提供“小存小贷”服务,致力于打造出“小银行、大生态”的金融平台,力争在五年内为1000万个人创业者和微小企业服务。面对如今庞大的市场空间和客户群,阿里有可能在更短时间内实现它的目标。

与阿里巴巴不同,京东在赊账消费和众筹领域走在所有人之前,同时凭借庞大的自营业务聚集了海量的大、中、小微的供应商。围绕这些供应商,京东形成了完整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在提供保理和信贷服务外,还从金融科技的定位出发,创新推出“动产融资”,解决动产价值难以评估以及重复质押的行业困局。这款产品一经推出,就迅速实现单月放贷破亿的良好记录。目前,京东供应链金融还在向外延伸,开发出“对公理财”等企业服务。作为一家仅仅提供供应链金融3年的企业,京东供应链金融的创新速度和展业速度引人关注。

相较互联网企业,实体产业获得金融支持更为迫切。他们天生跟金融打交道,上下游供应商众多,资金需求大,账期长,难免需要利用金融工具来解决日常问题。所以,这些企业很自然的想到去赚“金融”这份钱,也希望通过金融手段获得更多资金支持。比如传统产业宝钢、中海油、中粮等一大批国有企业,还有以海尔、联想、方正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都在产融结合方面有所布局:他们相继成立财务公司,发展为各自体系内的“小银行”,为上下游产业链提供资金支持。

尤其在互联网领域,宝钢集团与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开展合作,共同提供钢铁行业供应链金融服务,通过与银行的合作使得宝钢得以借助银行资金形成杠杆,为开展大规模的供应链贷款提供可能。对比之下,像海尔这样的新兴产业虽然没有宝钢、中粮庞大的资金体量,但也走出了一条立足自身优势的差异化之路。

作为最早涉足产融结合的家电企业,海尔供应链金融发展已较为成熟。自2008年开展上下游供应链金融服务以来,海尔累计放款超过1500亿元,极大促进家电主业的发展。2012年,又从用户消费端出发,搭建消费金融,为10万家庭提供“立家美家乐家”的场景消费服务,全面覆盖家装、家居、家电、教育等业务领域,切实满足家庭核心消费需求。之后,海尔的金融链条继续延伸,服务对象也从单一的企业、供应链扩展到产业生态圈。因此,海尔拿到融资租赁金融牌照后,没有选择传统信贷金融的方式,而是聚焦于为产业创造价值,从改善企业客户关系、财务结构,通过为产业打造一个健康的生态圈来为他们服务。

2015年,海尔就已涉入蛋品行业,从起初的资金投入到资产的增值,通过金融为纽带打造了一个蛋品行业生态圈。之后,他们还以这种“公司+农场+金融”的轻资产模式引入了猪、肉鸡、牛、羊等行业。此外,海尔的小贷产品也是围绕产业链,核心聚焦的不再是散户和单纯的买卖资金,而是把它形成了一个生态链。简单来说,海尔就是把利益攸关方统统串起来,通过制度安排,让各方共创的同时共享价值,而这也是产业金融生态圈的最终目的。

现在很多制造业企业都开始做金融,尽管彼此有高下之分,但制造业进军产业金融正在成为一种潮流,在高度竞争时代只有重度垂直化的产业金融才有创业品牌的机会。而作为产业金融的典型代表,供应链金融已成为产融结合的重要内容。相信未来,现代企业的竞争将是整条供应链的竞争,谁在供应链运转上更具效力,谁就可以占据先机,通过资金流带动整个链条向前流动,实现供应链的整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