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论文荟萃 > 正文

赵先德:互联网+背景下的供应链与商业模式创新

发布时间:2016-10-31 18:46:13 中欧供应链与服务创新中心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我十分高兴今天几乎座无虚席,台风跟我们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很多航班高铁停运,但很多物流供应链界的专业人士利用了最佳的路径优化以及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知识,准时坐在这里,这让我十分感动。中欧打造供应链管理平台,就是是希望通过供应链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由于我们高峰论坛是第一次在深圳举行,在座的朋友有可能对我们的研究中心不是很了解,所以下面我介绍一下中心以及相关研究成果和研究项目,并通过众多实实在在的案例,与大家一起总结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应该如何通过供应链和商业模式创新来进行转型升级。  

我们研究中心是在2014年9月正式挂牌成立,当时有两家企业赞助,其中之一就是东煤交易的李洪国董事长(坐在台下)。2015,著名物流地产商普洛斯(GLP)又给我们进行了冠名捐助,因此我们的研究中心正式命名为“中欧-普洛斯供应链与服务创新中心”。我们的宗旨是通过研究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并将企业案例应用到MBA、EMBA教学中。我今年特别把中心的重点放在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的合作上,把我们研究成果通过培训传输给企业,我们也组织各种不同的论坛以及企业对标活动,传播知识。同时我们还努力把企业根据不同需求组成不同的圈子,以促进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下午会有八个分论坛,我希望通过今天的活动,使得更多的企业聚集在一起,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我们中心的组织方式基本上也是一个平台,一端是企业、政府、协会,这些组织通过与我们平台联接获得决策知识,另一端是研究资源,除了中欧自身研究能力外,我们还整合国全球不同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我们还把企业组织成不同的子平台,包括卓越物流网络、卓越供应链网络和卓越服务创新网络,帮助他们聚焦于核心能力的整体提升及生态圈的建立。

两年多来我们中心组织了几次大型的国际学术会议,我们也针对企业的需求,一年组织一个高峰论坛,我们还把企业家们带到我们研究过的一些案例企业,进行对标学习。我们的特点是,绝大多研究项目都是开启于对于企业深入的案例研究,与此同时,调查全球范围内,针对类似的问题哪些人开发了哪些理论工具及解决方案,我们把世界上最新的理论与方法跟企业实际问题相结合,不停与企业家及学者互动,在帮助企业家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保障在学术领域发表的文章真正有影响力。这样的互动过程硕果累累。我们中心过去三年发表了44篇国际高水平的期刊论文,出版了2本专著和13个企业的案例,也获得了9项国际学术奖项。

基于上述过程的反复实践,我们最新开发出一个“基于生态圈合作与创新的实境学习三部曲”系列服务包,这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三步系统内容与服务组合,具体包括:第一部分,与各平台生态圈领导者合作开发高级工商管理课程培训课程,也可能是公开课的形式,大家可以报名。第二部分,组织最佳实践企业参访,深入互动进行标杆借鉴。接下来第三部可能需要更深入的针对具体困难的咨询服务,这时候我们整合外部的专业公司来提供。希望在坐的各位能够积极参与三部曲的课程设计,把企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带给我们,也欢迎各位生态圈的领导者与我们共同合作,价值共创。

基于网络平台的供应链金融研究

我们先来看一下目前越来越热的供应链金融。大企业从银行贷款很容易,大企业的上游中小型供应商、下游中小型分销商却往往会面临严峻的资金紧缺问题,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不愿意向这些中小型企业贷款。在此背景下,供应链金融的一个做法是,银行通过核心企业去了解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与核心企业、中小型企业(即融资企业)签订三方协议,与供应链交易中的弱小的企业、强大的企业一起签订协议,确保有效获取供应链交易的订单、交货、付款等真实信息,确保贷款资金的回流。然而,很多核心企业不愿意和银行合作,而是自己直接向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此时,银行怎么办呢?其中一个办法就是找网络平台。一方面,随着网络平台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网络平台上积累了很多真实可靠的数据,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实现风险控制。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利用网络平台的标准化流程可监测交易流程是否正常执行,继而实现风险控制。这是平台以及大数据在供应链金融中的核心价值。针对供应链金融中多样化的服务模式,我的一个博士生做了10个案例的研究,包括银行与核心企业合作向核心企业的下游经销商提供的融资服务、银行与第三方服务平台合作向平台用户提供的融资服务、第三方服务平台向平台用户提供的融资服务。通过不同案例的深入研究,我们观察到什么规律呢?   

我们发现,供应链金融服务有三个关键要素:

第一,交易的自偿性。供应链金融跟其他传统融资服务不太一样的是,银行借钱给企业,不看企业的抵押,看什么呢?看企业的交易。意思是说,银行借钱给企业,帮企业把生意做完了;企业的交易回款能不能把所有的成本都覆盖了,最后还有钱给银行付利息、本金。只要企业的交易是自偿的,银行可以不看企业有没有抵押。

第二,控制交易闭环。仅看交易的自偿性,这样做有一个问题,企业把贷款的钱拿出去炒股票、炒房地产了,最后银行的钱还是收不回来。银行需要控制交易闭环,防范机会主义行为,防止企业把钱拿去做别的事情。

第三,降低协调成本。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银行需要评估风险、防范风险,需要组织、协调不同的机构,在一系列的风险控制流程中,也产生了协调成本。实际上,在供应链金融设计过程之中,如果银行能够确保交易的自偿性(即每笔交易,企业都能够赚回钱还给银行)、控制交易闭环,并且实现低的协调成本,这时,银行的供应链金融就有竞争力。

基于网络平台的商业模式创新与转型升级

下一个题目,我主要是讲一些实践案例来总结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规律。这个研究要回答的问题是,企业在转型升级的时候如何了解自身在供应链里面扮演的角色?在利用互联网以及相关技术进行供应链创新的过程中,如何改变资源及伙伴关系?从而帮助商业模式创新的落地。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来看一下海尔、红领、韩都衣舍、东煤交易、创捷供应链这几个案例。第一个是海尔。张瑞敏1984年临危受命,首先是砸冰箱,进行质量管理。通过几年的努力,成本下来了,质量上去了,产品甚至远销国外,但是其他竞争对手赶上来了。海尔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所以在其他订单要素上下功夫,开始了产品定制化创新,并改造后台生产流程使之模块化,建立柔性供应链。接下来,海尔还是充满危机感,又将目标转向了用户体验,开始在自身服务能力上做文章,提高整个组织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把服务和产品有机结合起来。然而做到这一步张瑞敏还不满意,他说要把原来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商业模式,改变成以生态圈为主的商业模式,建立网络平台,一方面收集众多创客的创意创新,一方面将自身的供应链能力放出来,整合渠道资源,投资商资源,生产制造商资源,多方共同创造价值。

红领原来实际上是做成衣出口的十分典型的大规模制造商,创始人为了企业转型,通过心无旁骛的十几年磨一剑的潜心研发,打造出一套由不同体型身材尺寸集合而成的大数据处理系统——男士正装定制领域的大型供应商平台),面向个性定制的从订单、采购、技术、生产物流通关等各个业务环节被全面打通:量体采集数据下订单,订单传输到数据平台后,系统会自动完成版型匹配,并传输到生产部门。每一位工人都有一台电脑识别终端,所有的流程信息传递都在这上面进行。工人会核对所有细节,然后录入到一张电子标签上,工人只需要操作前扫描该款服装的“身份证”,就能够快速地进行生产加工。这种模式打破了工业化与定制化不可调和的矛盾。后来红领也建立平台,一端与C端消费者对接,消费者提出个性化的需求,由工厂直接来满足。平台另一端与众多工厂、裁缝店和服装界创业者对接,他们在学会红领的整套体系后,基于红领的资源和生产能力,为C端消费者提供服务。与此同时,红领还为各行各业的传统企业提供转型升级服务,提供从课程培训到解决方案的一站式服务,帮助广大的制造型企业进行软硬件转型升级,实现大规模定制模式下的平台化直销。

再有一个案例就是韩都衣舍,从一开始由于它有互联网思维,从做服装电商起家,接下来整合外部的生产制造资源,打通供应链之后,又将自身的市场营销能力外部化,为外部的设计师提供生产流程和电商服务,发展为生态圈。这几个案例里体现出不同企业的不同供应链战略,根据供给和需求的稳定性高低,企业的供应链战略可以分为四种:高效型供应链、快速响应型供应链、风险对冲型供应链、敏捷型供应链。在坐的企业家可以基于这些案例,根据所处行业的供需状况,反思自身供应链战略的现状和创新的方向。 

接下来两家企业由于他们的老总在,我只作略微介绍。东煤交易的前身是煤炭贸易企业“泰德煤网”,是我所知道的中国最早利用信息工具整合煤炭供应链的企业,能够将煤炭行业从业者的隐性知识通过信息技术显性化,在煤炭供应链各个环节做到自动化和可视化。然而这位老总自己革自己的命,不仅自己做煤炭贸易,还建立一家新公司“东北亚煤炭交易中心”,把其他做煤炭贸易的企业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大家形成生态圈,共创价值。最后一家企业,创捷供应链,起初是做物流配送的,后来发现所服务的企业在出口,报关、退税上花很多时间,于是开展了通关服务,接下来,又发现中小企业在采购方面量少价高,又帮助集合多家订单做采购,最后,创捷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了供应链商的多个环节,成为一家供应链整体服务商,还引入了供应链金融服务,最终成长为基于供应链的生态圈领导者。

这么多案例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尽管不同企业转型升级的步骤有先后之分,但是整体路径类似,都是从单一的供应链某个环节的专家,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发展成为整个供应链的整合商,或者说是系统集成商。然后成为一个平台运营商,最终成长为生态圈的领导者。在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之前,我其实提出了“供应链+”的概念,虽然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与通讯技术带来很多机会,说站在风口上猪都飞得起来。但是通过这些案例分析我们发现,如果没有供应链的知识和能力做基础,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即使轻如鸿毛也飞不起来。

物流服务生态圈和循环经济生态圈:未来工作

除了上述众多以集成供应链生态圈为主的案例,我们中心还特别研究了物流服务生态圈和循环经济生态圈。物流方面,第一,我们是想做一个指数,目标是通过城市的评比,促进城市物流设施的改善、物流政策的改善,并帮助企业做决策优化。这些是中国物流行业亟需的,国家也想推动的工作,但是做起来困难很多,在座的有几位老总已经加入这个团队当中,也欢迎更多的物流人士加入。在供应链合作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我们发现通过上下游的合作、回收利用环保等方面的创新,可以降低能耗,减少针对社会和环境的负面影响。这一领域对中国的企业以及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影响也是相当之大的。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合作设计循环经济的供应链,促进环保方面的创新采纳。

结语

我们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企业不是很重视供应链,但是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往往是要从供应链做起,夯实基础之后才能够更好的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做创新,才能有资本和实力建立生态圈。希望通过今天一天的探讨,大家能够获得:第一,如何打造自身供应链的知识;第二,如何在互联网大趋势之下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打造供应链生态圈。我的报告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