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论文荟萃 > 正文

绿色钢铁离我们有多远?

发布时间:2015-12-22 09:55:51 第一物流网

随着国家对于环保越来越重视,绿色钢铁成了当前钢企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企业才算是绿色钢企呢?这个当然不能由钢铁企业自己说了算。

近日,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发布《2015中国钢铁企业绿色评级结果》,中国钢铁行业首次公布钢企绿色评级结果。据记者了解,2015年纳入绿色评级范围的一共有69家钢铁企业,这些企业2014年合计粗钢产量为5.99亿吨,约占全国总量的73%,基本代表了我国钢铁产业的主流。

因此,2015年评级的结果体现了2014年度中国钢铁企业绿色发展整体水平。为应对2015年新《环保法》和新标准,钢铁企业已持续实施一系列环保改造提升工程,预计在2016年的排名中,中国钢铁企业绿色发展整体状况将得到大幅提升。

绿色化不只是节能减排

尽管节能减排是绿色发展的关键因素,但中国冶金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表示,“绿色化”不单单是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而是要从发展理念上实现根本转变,以“绿色化”的视角,从上下游产业链、城市社区等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重新审视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在绿色物流、绿色产品、绿色采购、绿色产业,以及厂城融合、环境信息公开等多个方面全面发展,持续不断提升企业的绿色生命力。

而也正是因为如此,本次钢企绿色评价体系包含了绿色制造、绿色采购、绿色物流、绿色产业、绿色产品五位一体的全面评价体系,共包括四大板块、14项因素、28个指标,全面涵盖绿色发展各要素,目的就是对钢企从全方面进行绿色评价。

据记者了解,目前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宣布联合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发起成立钢铁绿色发展研究中心。未来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将利用钢铁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的平台作用,与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以及其他成员单位进一步完善钢铁企业绿色评级体系。并探索与金融机构合作,将绿色评级与绿色金融紧密结合,推动供给侧改革,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向绿色企业倾斜,促使污染企业绿色转型或退出市场,化解钢铁过剩产能。

根据企业排放总量、环保设施等指标进行的定量评价显示,本期纳入评价的钢企当中达到绿色级别(评分80至100分)的企业仅12家,产量占到69家企业总产量50%;黄色级别(70至80分)企业24家,产量占比35%;红色级别(60至70分)20家,产量占比10%;有13家企业评分低于60分。

据悉,绿色评级高分企业有如下典型特征:注重环境信息公开,定期发布环境报告等,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展示绿色发展成果,并接受公众监督;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装备现代化程度高,产品附加值较高,环保理念和管理水平领先;环保改造力度大,环保改造投资和环保成本都名列前茅;清洁工厂建设有亮点,厂容厂貌相对美观,注重与城市和谐共融;注重发展绿色产业,在绿色采购和绿色产品等方面各具特色。

太钢、宝钢“绿色化”优势明显

太钢作为一个典型的内陆城市钢厂,能在此次评估中以优异成绩胜出,得益于近年来在绿色发展上的见事早、行动快。太钢始终把环境保护看作是企业生存的前提、发展的基础,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实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实现了全流程工艺技术升级和生产装备大型、高效、节能、环保;以技术创新推动品种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不锈钢为核心,包括冷轧硅钢、高强韧钢系列碳素钢在内的高效、节能、长寿型绿色产品集群;率先推广应用了一大批世界先进的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工艺技术,形成了包括固态、液态、气态废弃物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向集约绿色发展的转变,主要环保指标国内领先。

信息透明度差制约钢企绿色化评价

据记者了解,目前全国有500多家钢铁企业,公开绿色评级相关指标数据的企业不到100家。当前我国钢铁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工作仍然十分薄弱,部分企业没有按照《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公开环境数据。只有少数钢铁企业按照全球报告倡议组织标准编制并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社会责任报告。

据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介绍,环境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滋生环境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导致环境监管事倍功半;对内,不利于化解过剩钢铁产能,劣币驱逐良币,对外,优秀企业为落后企业背黑锅,少数落后企业影响钢铁行业整体形象。

中钢协党委书记刘振江表示,“十二五”以来,钢铁业整体节能环保水平提高很快,但仍存在企业间环保治理良莠不齐、投入差距大、全行业排放总量大等问题。同时,中国现有约12亿吨钢铁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是结构调整的重头戏。开展绿色发展评估工作在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转型升级中是有所作为的。“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钢铁企业大部分还处于绿色发展初级阶段,仍处于单项节能或环保治理工程的实施阶段。”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珏强调。在他看来如何通过绿色化发展解决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将是“十三五”乃至未来钢铁工业必须思考的战略性重心所在。

首页